在紡紗過程中開清和梳棉是基本工藝,精梳的目的在于提升成品檔次發揮特殊作用。紡紗的紡紗的基本原理是逐步完善纖維取向的過程,也就是要松解原料緊密無序的聯結,促使纖維沿軸方向有序的集合,然後成爲有效的成品進入棉條筒的進行存放或運輸到各地。
所謂“梳理”,是指兩個針面對纖維的作用,這是狹義的理解,其實它的內容十分廣泛,就兩個針面而言,有轉移、互梳,凝聚和剝取(梳棉錫林對刺輥、錫林對蓋板、錫林對道夫和剝棉羅拉對道夫),互梳又稱分梳,而分梳又分自由分梳、柔性握持和硬性握持分梳。梳棉錫林和蓋板間、錫林和固定蓋板間、刺輥和分梳板間都屬自由分梳範疇;刺輥對給棉機構間,如梳棉給棉羅拉爲鋸齒形或菱形溝槽的一般屬柔性握持分梳性質,精梳鉗板與錫林間應屬硬性握持分梳,分離羅拉與頂梳間又稱柔性和自由的混合分梳。其中握持分梳和自由分梳都對纖維分離起主要作用。
精梳作用的特殊性:精梳机的作用是去除纤维中的短绒,提高纤维长度整齐度、提升档次改善质量,因此精梳对象局限于天然纤维,棉纺精梳主要针对棉纤维。在去短过程中主要依靠锡林和顶梳,去短的同时兼负除杂和除棉结作用,达到高度洁净,单纤维化伸直平行、富丝光感的纤维条。为了去除短绒,间歇定量喂给(每钳次的给棉长度)是精梳一大特点,不同给棉长度对应不同质量要求,即时给棉不是当时输出,一个给棉长度往往也受到锡林几次逐次分梳的机会。锡林分梳长度,也就是钳板握持纤维接受锡林的分梳的长度(不包括死隙长度),是几次给棉长度的总和,一般超过15 mm(随纤维主体长度而变化),而每次被分离罗拉分离的长度仅为一个给棉长度,通过分离接合、分离牵伸输出一个有效输出长度。
“两梳”作用评估的两重性 :
凡是有梳理作用的存在就有分离纤维的作用,但纤维受到反复分梳,不可避免会损伤纤维增加短绒和棉结,握持分梳要比自由分梳损伤多,自由分梳的反复分梳要比握持分梳产生的棉结要多。损伤纤维会产生短绒,曾经有的厂有内控参考指标,梳棉短绒(16mm以下)产生量不超过4个百分点,精梳不超过2个百分点。但排除短绒是“两梳”的共同任务。另外“两梳”对纤维的处理,都有不同数的落棉,与制成率直接关联,既有质量指标,也有经济指标的双重要求,因此“两梳”的大落大回或片面节约都是技术的误区。
開清棉、梳棉和精梳都屬紡前准備,是決定成紗質量好壞的關鍵,在不同的工藝流程發揮著自己的作用,在技術不斷提高的同時整體發揮的作用也在提升。